以工匠精神做产品 / 以生产管理做企业
聚氨酯喷涂缠绕保温管与传统聚氨酯保温管(即"管中管法"生产的保温管)的核心区别在于生产工艺及其带来的性能与成本差异。以下是基于证据的详细对比分析:
1. 生产工艺差异
-
传统聚氨酯保温管(管中管法):
将除锈后的钢管穿入预制好的高密度聚乙烯(PE)外套管中,两端封闭后注入聚氨酯原料,发泡固化形成保温层。此工艺需使用支架固定钢管与外套管的间距,易导致保温层密度不均(轴向和环向密度梯度大)。- 缺点:
-
聚氨酯发泡膨胀力会撑大聚乙烯外套管,需加厚外套管(增加成本);
-
支架导致局部热桥,增加热损失;
-
为满足密度标准需过量填充聚氨酯(多耗40%-50%原料)。
-
喷涂缠绕保温管:
先对钢管防腐处理,再通过高压设备将聚氨酯原料直接喷涂在旋转的钢管表面,发泡固化后缠绕熔融的聚乙烯片材形成外护层。- 优点:
-
无支架,避免热桥;
-
聚氨酯发泡方向垂直于钢管轴向,密度更均匀;
-
无膨胀应力,聚乙烯外护层可减薄(降低成本)。
2. 性能对比
指标 | 喷涂缠绕工艺 | 管中管工艺 | 依据 |
---|---|---|---|
保温层密度 | 均匀分布(导热系数、抗压强度一致) | 轴向/环向密度梯度大(尤其大口径管) | |
层间结合力 | 聚氨酯液态喷涂,与钢管粘结更牢固 | 浇注发泡,粘结力较弱 | |
外护层性能 | PE缠绕成型,抗拉强度/环伸长率提升 | PE套管因膨胀应力需加厚,机械性能受限 | |
保温层厚度 | 可按需调整(如供/回水管差异化设计) | 标准化厚度,回水管易过度保温造成浪费 | |
热损失 | 无缝无热桥,闭孔率高(吸水率低) | 支架导致局部热桥 |
3. 成本与效率优势
-
原料节省:
- 聚氨酯用量减少40%-50%(无需过填充);
- 聚乙烯外护层减薄20%-30%。
-
生产灵活性:
- 无需模具,可快速调整保温层/外护层厚度;
- 生产线紧凑,工期缩短。
-
综合成本降低:
相比管中管法,总成本减少5%-10%。
4. 应用场景扩展
-
喷涂缠绕管:
适应复杂管道形状(如异形结构),且耐腐蚀性优异,适用于化工、集中供热等高要求场景。 -
管中管法:
更适用于小管径、标准化项目,但大口径管性能局限明显。
总结
差异维度 | 喷涂缠绕保温管 | 传统聚氨酯保温管 |
---|---|---|
核心工艺 | 喷涂+缠绕 | 套管注料 |
保温层均匀性 | 高(密度/强度一致) | 低(密度梯度大) |
外护层厚度 | 可减薄 | 需加厚抗膨胀应力 |
成本效率 | 节省原料、灵活生产 | 原料浪费、模具依赖 |
长期维护 | 热损低、寿命长 | 热桥风险、局部应力易损 |
结论:喷涂缠绕工艺通过优化生产流程,解决了传统管中管法的密度不均、热桥、成本高等问题,在保温性能、机械强度和经济效益上均显著提升。
上一条: 波纹补偿器在管道中起什么作用
下一条: 钢套钢蒸汽保温管结构特点